文化故事

CULTURAL STORIES

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的故事

日期:2024-06-01 点击:19970

        2015年,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奖获得者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,刘子斌董事长怀着喜悦的心情参加了大会。鲁泰通过“产学研用”深入合作,研制的“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”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,并在大会上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,成为纺织机械史上第一个,也是继2009年以后纺织行业再次获得一等奖。 

        时间回到2007年8月上旬,此时正值中伏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时段,对于染色车间、整理车间来说这段时间无疑是最难熬的。刘总像往常一样来到公司最热的地方,看到员工湿透的工作服,大汗淋漓忙碌工作的身影,心头不禁一阵酸楚。他马上找到工厂负责人,询问冰块供应,冷饮、水果提供情况,现场安排再安装几个风机,把车间温度降下来,最大可能的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。 

       次日生产早会,他提到昨天的事情,指出目前的措施是治标不治本,要求加大创新投入,进行装备升级改造,把发展智能制造提上日程,彻底解决生产车间环境差、员工劳动强度大等问题。公司成立了刘总任组长的项目团队。  

        立即行动,马上就办。这就是鲁泰人的办事风格。项目团队对此即刻进行了系统调研。起初,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这一项目,在这一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,况且用工密集生产效率低、染色质量稳定性差、能耗高废水排放量大是影响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难题,想通过这一项目同时解决三大难题,困难可想而知。经调研,国内对此刚刚起步研究,能否成功谁也不敢打保票。最终,刘总定调:“创新不可能100%成功,我们如果不去尝试,永远不会成功。发展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,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刻不容缓,我们必须往前走。”

        项目确定后,安排到技术人员丰富、配套设施完备的漂染三厂。因为是首套自动化设备,实验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无法预料,所有设备及操作都要摸索、研究再改进。在自动化输送管路安装后的调试过程中,为了解决管路残留助剂问题,技术人员顶着近40度的高温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实验最终达到了要求。针对2号泵烧碱突发性出现管路含碱量过高问题,整整2天问题还是没有解决。大家都坚信就没有鲁泰人啃不下的“硬骨头”,最后通过蹲守的办法,3天近百次排查,最终解决了问题。最困难的就是如何实现由中控发送任务与ERP连接,实现自动化排产,排产期间经常出现助剂不称量、染料无应答、中控频繁掉线等诸多问题,通过小组成员们对中控参数和染色机程序一项一项校正核对,将自动排产困扰问题逐项攻克。

       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过三年多的反复试验,解决设备故障4000多台次,自动加料设备利用率由42%提高到96%,自动装卸纱由23%提高到97%,设备故障率由25%降低到0.5%,完成设备改进点和创新点20余项,大幅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,提升了产品质量稳定性,达到了项目目标。